近年來,太湖縣人民醫院通過服務、技術、人力三方面發力,按照把黨建實起來、把認識提起來、把能力升起來、把腫瘤篩出來、把大病留下來、把外流拉回來、把慢病管起來、把規范抓起來、把基層強起來、把服務優起來等“十起來”工作路徑推動醫改。
服務發力
小池鎮楓鋪村的張叔叔是一位慢病患者,醫院書記項目“紅色領航健康之路,醫防融合整村推進”進村義診時,測出其空腹血糖達13mmol/L。“有時候會有上腹不適和四肢麻木的情況,我們老年人平時去一趟醫院不容易,自己也沒有正規監測過血糖,自己不知道這方面的知識也沒有太引起重視。謝謝義診團隊,你們回院后還繼續把我的健康放在心上,住院后經過內分泌科劉主任團隊的精心治療與指導,我現在血糖控制很好”。該書記項目于2024年正式啟動,目前已走進了太湖縣小池鎮楓鋪村、北中鎮浮坵村等14個村鎮。為做實書記項目,醫院制定了工作方案,項目團隊每次出發前會“精心”組織安排,通過大數據分析重點疾病信息,做到心中有數;整村推進義診中,團隊成員“細心”對待每一位百姓、每一個檢驗檢查報告;義診結束后,義診團隊會“用心”關注百姓的健康數據。醫院廣大黨員干部積極參與下鄉義診活動,大家亮擔當、比奉獻,累計下鄉300余人次,惠及群眾4420人,節約群眾健康體檢費用120余萬元。截止目前,書記項目義診團隊精準篩查出腫瘤58例,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病600余人,提高了腫瘤及慢病患者的早診早治率。
技術加力
醫院大力發展新技術新項目,出臺《太湖縣人民醫院院級重點學科建設管理辦法》,評審產生“十四五”院級重點建設學科12個;已獲批市級重點學科4個。開設神經疾病診療中心、高壓氧科、腫瘤放療中心、疼痛門診等,多項舉措讓大批大病患者留在縣內。
家住大石鄉的張大叔(化名),9月下旬到太湖縣人民醫院體檢,胸部CT檢查提示右側上葉胸膜下有長徑約1.5cm占位,結節為磨玻璃成分,有周圍支氣管、鄰近胸膜受牽拉,并見穿行血管增粗,考慮肺部腫瘤可能。檢查結果出來的第一時間,醫院立即啟動腫瘤MDT(多學科聯合診療)會診,張大叔及時入住胸外科住院治療。胸外科充分利用AI智能,自動分析病灶及輔助制定手術策略,實現了胸部病變部位精準定位、變異血管快速識別,以及手術方案智能制定,有效提高了胸外科手術效率,提升了手術精準度,使肺部手術“既不多切也不少切”。張大叔在AI智能輔助下,肺部腫瘤精準切除。
近兩年,醫院推進88項新技術新項目開展,今年截至目前,惡性腫瘤免疫、靶向放化療等收治1387人次,同期增長44.62%;心腦血管介入手術741例,同比增長32.3%;腔鏡下肺葉切除、直腸惡性腫瘤等四級手術增加281例,同比增長51.37%;回流放療患者51人,實施放療887次,讓這些腫瘤患者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放化療等全流程規范抗腫瘤治療。
人才蓄力
醫院充分借力三甲醫院專家資源,建立結對幫扶機制,對標滬蘇浙,加盟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,與上海新華醫院建立學科合作,與安徽省立醫院、安醫大一附院、二附院、市立醫院、市第一人民醫院等三甲醫院加強學科幫扶合作。
李阿姨(化名)是該項政策的受益者。李阿姨因反復出現血尿的情況到太湖縣人民醫院就診,影像學檢查提示右側輸尿管盆段占位,考慮惡性腫瘤可能,醫院腫瘤MDT微信群及時響應,泌尿外科團隊迅速將李阿姨收治入院。李阿姨的病變與子宮貼近,且右腎萎縮,右腎盂、輸尿管積水,醫院泌尿外科團隊積極做好術前準備,在上級醫院專家指導帶教下,手術順利完成,術后病理顯示系惡性腫瘤,目前正在接受術后進一步治療。
今年以來,醫院共邀請省市專家來院坐診190余人次,指導手術開展332例。同時,醫院注重本土人才培養,打造學習型醫院,開辦“太醫大講堂”,由醫院副高職稱以上人員和駐點幫扶專家輪流授課。出臺并持續推進醫師培訓資金使用管理制度、住院醫師規培和三級培訓制度,選送31名技術骨干赴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和規培。
能力的提升、大病的回流,不但方便了患者,還同步實現了醫保基金的安全運行。在去年醫保資金回流5%的基礎上,今年1-9月縣外住院人次占比較去年同期下降0.5個百分點,縣外住院基金支出占比較去年同期下降1個百分點;1-9月縣域內住院人次占比、基金支出占比較去年同期實現雙上升,“三醫”協同發展和治理成效得到進一步鞏固。(郝文琴)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