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縣人民醫院腎內科病房的走廊上已響起輕柔的腳步聲。腎內科副主任余林飛與護士長劉彩霞推開一扇扇病房門,俯身詢問患者的睡眠與飲食,檢查透析管路是否通暢。一句“昨晚睡得好嗎?”“今天有勁兒些了嗎?”,是患者們最熟悉的晨間儀式,也是醫患之間心照不宣的約定。
在這里,查房不僅是“看病情”,更是“見人心”,是“治病”到“療心”的融合。腎內科的很多患者需要長期接受透析治療或慢性病管理,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壓力讓他們格外需要關懷。自醫院開展“太醫天天見”行動以來,護士長與科主任約定,無論多忙,每天必須與每位患者至少面對面交流一次。
當發現獨居老人因無人照顧而就餐不便時,護士長立即幫助老人聯系好食堂,幫助送飯到床旁;當家屬情緒焦慮時,主任主動溝通疏導;主任幫患者調整輸液架的高度,查房時習慣捂熱聽診器再接觸患者……“太醫天天見”能隨時“看見”患者的需求,更在細節中體現醫療的溫度。
每天一次床邊溝通、每周一次病情復盤、每月一次家屬懇談,這是腎內科副主任余林飛的“三個一”原則。面對復雜病例,他用畫圖方式向患者解釋病理機制,讓醫學知識“看得見”;對終末期腎病患者,他坦誠溝通治療方案,“我們會陪你一起面對”這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。
護士長劉彩霞在科室晨會上的話,大家感同身受,“透析患者每周來醫院三次,這里幾乎是他們的第二個家。”護理不僅是技術,更是共情,她要求護理團隊除了完成治療操作,每天必須留出15分鐘“傾聽時間”,記錄患者的生活習慣,為糖尿病腎病患者定制個性化飲食提醒;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;建立“患者交流群”,鼓勵病情穩定的“老病友”分享經驗,形成支持網絡。
一位接受腹膜透析治療十年的患者感慨道:“他們不僅是醫生護士,更是懂我痛苦、給我希望的朋友。”
醫學的溫度在于“人”。縣人民醫院“太醫天天見”行動,不僅是一種工作習慣,更是一種醫療理念的踐行——醫學的邊界是客觀的,但人心的力量可以創造奇跡。這種“以患者為中心”的理念,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一劑良方。(陳呈)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